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院简介 -> 法官风采

【法官风采录】王彬彬:法雨润心解千结 公正为民促和谐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7:08:17



    从小事做起,重视细节,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与精神,不论是审判岗位,还是执行一线,他都恪尽职守,不忘为民初心,用手中法槌守护社会公平正义。  

    王彬彬,男,1984年生,大学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2012年进入光山县法院工作,先后在孙铁铺法庭、执行局、白雀园法庭任职,现任白雀园法庭副庭长、三级员额法官。主持法庭工作以来共计审结案件653件,结案率92.36%,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审判工作。

    暖心调解,体现司法温情

    王彬彬常说:“作为法官,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娴熟的业务能力,更要学会将司法智慧融入实践,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。”

    在一起赡养纠纷案件中,老人将三子女诉至法庭。为保障老人晚年生活、修复家庭关系,王彬彬及时与老人联系,并走访周边邻居,详细了解老人与三子女之间的矛盾焦点。找准症结后,王彬彬多次组织调解,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,但老人其中一位子女始终拒绝沟通,王彬彬多次吃了“闭门羹”,为案件的办理增加了难度。

    王彬彬并未因此放弃,等到该子女在家时,随老人的孙女一起上门沟通,最开始双方一见面便发生争吵,王彬彬见双方矛盾过于激烈,当即将二人分开,安抚双方情绪,并约定好到法庭调解的时间。调解过程中,三子女各执己见,均认为自己对老人的照顾更多,不愿意让步,调解一度陷入僵局。为更好地化解一家人心结,王彬彬联同宗亲一起劝告,既讲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,又谈孝道家风,最终三子女放下争执并在王彬彬的努力下,达成赡养协议,老人当场提出撤诉,一家人重归于好。“王法官,非常感谢你帮我解决了养老难题。”离开前,老人激动地拉着王彬彬的手说道。

    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,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王彬彬在审理家事案件时,既积极释明法理,帮助当事人解开“法结”,又入情入理,促进当事人解开“心结”,让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。

    如我在诉,展现办案效率

    “老板一直拖欠我们工资,希望法院能为我们主持公道!”这是一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,两名农民工多次索要劳动报酬无果后无奈将企业及负责人诉至法院。

    虽然欠薪数额不大,但该案紧贴民生,关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。王彬彬深知,每一分血汗钱都凝结着农民工的辛勤付出。“农民工工资等不起、拖不得!”为了提高审理效率,王彬彬为该案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通过立案、调解、保全、审判全流程“一链贯通”、无缝衔接,从收案到结案仅用时7天,跑出了司法为民的“加速度”,让农民工能够安“薪”。

    “民生案件无小事。我们快一天,群众的困难就少一分。”正是这种司法为民的情怀,让王彬彬始终践行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在办案时耐心倾听民声、认真体察民情,精准把握矛盾根源,切实解决群众困难,用高质效司法诠释责任,以永不褪色的热忱守护公平正义。

    情法兼济,促进案结事了

    “以后你走你的阳关路,我过我的独木桥。”电话中,被告这样说道。原被告系亲兄弟关系,因十多年前的数万元借款,双方多次争执,都不愿意退步,甚至到了关系决裂的地步。

     收到案件后,王彬彬仔细阅读案卷材料,发现案情并不复杂,只是双方存在“心结”,均不愿意退让。他先通过电话分别与双方联系,了解详细情况,采取“背靠背”的方式向双方释法说理。起初兄弟二人都只诉说自己的不容易,认为自己为对方考虑了很多。王彬彬见二人态度缓和,且都不愿打官司,及时组织双方“面对面”详谈,从亲情角度入手,结合生活中的点滴去调解,耐心化解双方的心结。经过数小时的耐心劝说,兄弟二人终于放下纠纷、握手言和,并都表示愿意主动让步,达成一致调解意见。曾经因债务产生隔阂的“亲兄弟”重归于好,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得以圆满解决。

    工作中,王彬彬始终坚持“法理情”相融的办案理念,以专业的法律素养耐心解答当事人的疑惑,用真诚的司法关怀细心化解当事人的“心结”,努力实现“案结事了人和”。

    “作为新时代人民法官,我将继续深耕审判主业,把每个工作环节都做深做细,精益求精,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作工作的动力,用实际行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”王彬彬将这份承诺深深镌刻在心,化作日常工作的点滴实践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